改革致体测成绩滑坡 要请尤纳斯再度"九问"?

2017-10-02 07:07:01|作者: 1

文/三人行

2017-18赛季CBA体测日前落幕,此次经历了全新改革、大大缩小受测球员范围的体测却未能收获满意的结果,超过1/5的球员未能通过测试,这样的数据令人感到尴尬。


28人体测6人未达标 未达标率21.6%是去年2倍多

新赛季CBA体测于上周正式结束,不同于以往注册的全体CBA球员大队人马集体参加测试,本年度的体测进行了相当人性化的改革——每队只抽取2名球员参加体测,这样20支CBA球队一共产生了40名受测对象。除去因参加重要比赛缺席、伤病因素无法参加测试以外,最终出现在体测现场的一共只有28名球员。

对比起往年的大张旗鼓,本赛季CBA体测的范围大幅度缩小了,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。参加体测的28名球员,最终有6人未能达标,未通过率竟高达21.6%。其中总分未达标者4人,占比14.3%;折返跑未达标者3人,占比10.7%。

而在去年进行的CBA体测中,共有254名运动员进行了测试,结果未达标者仅25人,未通过率为9.8%。其中总分未达标者25人,占比9.8%;折返跑未达标者13人,占比5.1%。两组数据对比之下,毫无疑问,今年经过改革后的CBA体测结果,比起上赛季出现了明显滑坡,整体未达标率竟是去年的2倍还多。

本次体测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原本被预计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一些老将,如四川的孟达和辽宁的钟诚,较为顺利地通过了体测;而未达标运动员名单,是由常林等几名中生代球员,以及张嘉毅、张翌星这样的93后年轻球员所组成,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匪夷所思。


体测抽签令球队球员存侥幸 老将反成体测标兵

新赛季CBA体测的范围如此明显缩水,结果受测球员的未达标率却呈现直线上升,出现这样的巨大反差,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。

俗话说“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”,在实践比赛过程中球员所展现出的技术能力和体能状况,往往是与他的休赛期的训练质量直接划上等号。而CBA体测这道关卡,无疑是在赛季开始前令球员提前暴露了这一问题。

往年CBA体测硬性规定国内注册球员必须全员参加、成绩达标才能获得新赛季的“上岗证”。在如此严规的推动下,各支球队相当重视体测工作,不仅在休赛期组织球员大练体测相关项目,还在集中测试多次进行内部自测。而在今年体测制度改革之后,却鲜有以上报道出现。

不可否认的一点是,在体测要求由全员必须参加改变为每队十几名球员中只抽取2名球员后,有为数不少的球员抱有侥幸心理,对于体测不再加以重视,认为如此低概率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;一旦真的被抽中参加测试,只得临阵磨枪匆忙上阵。

四川老将孟达表示,自己被抽中体测收到很多人发信息说“恭喜达锅”,虽然只是玩笑话,但多少反映出以上心态的存在。

相比起NBA球员近乎严苛的自我训练,即使贵为顶级巨星的科比、詹姆斯等也不例外,CBA国内球员的训练自律性普遍不敢恭维。加上如今社会环境下外界诱惑太多,年轻球员难免会沉溺其中。

休赛期看到较多的往往是球员结婚、旅游的消息,参加某商业活动或综艺节目的消息,偏偏最少见的正是球员刻苦训练的相关新闻。

当然以上现象并非是针对所有国内球员,不少年过三旬的老将经常被树立为训练楷模,他们的辛勤付出也自然换来了回报。

去年的CBA体测中刘炜、张庆鹏、陈磊等老将轻松过关,今年的孟达同样顺利达标。原本被认为是“体测困难户”的老将反而屡屡成为体测中的标兵,这一结果足以令众多年轻球员汗颜。


体测促球员进步+联赛繁荣,近年却屡受争议

自2011年篮协推出CBA体测以来,至今已是第7个年头,今年唯一的不同就是体测组织者变成了新成立的CBA公司。之所以年年要搞这样的体测也是用心良苦,过去尤纳斯、宫鲁鸣这样的名帅执掌男篮时,都曾抱怨过到了国家队首先要帮球员练好体能,俱乐部训练质量难以保证。尤其是当年尤纳斯任男篮主帅时,曾抛出过著名的“九问”中国篮球,言犹在耳。

著名媒体人孙保生也在亚洲杯期间批评国家男篮,认为他们暴露出了基本功不扎实的短板。他表示体能是一切基本功的基础,练不好体能基本功便无从谈起。而球员们的自律性太差又容不得批评声音,如果不制定体测的硬性标准,指望球员自觉性对于大多数人是行不通的。

正是基于以上出发点,篮协于6年前推出了CBA体测制度,尤其对折返跑一项做出了“必须达标才能打CBA”的强制要求。实际上近几年也极少真正有球员因此而无缘CBA联赛,在这项制度下球员竞技水平取得了一些进步,能够与高水平外援阶段性抗衡,联赛的精彩程度和受关注度也因此水涨船高。

尽管体测对于联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,但近年来对于它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。部分俱乐部、媒体以及球迷发声反对组织这样的体测,认为既浪费时间又不尊重职业联赛的自然规律,呼吁把这一切交给市场来决赛。去年辽宁球员李晓旭在体测中意外受伤,导致整个赛季报销,更令CBA体测面临着口诛笔伐。


人才储备较薄弱,CBA体测不宜照搬NBA

职业联赛应尽量减少行政指令式的干预,放手给市场进行自然淘汰,这个道理虽然成立但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CBA。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前提,在于市场上拥有足够丰富的商品可任由选择。而CBA联赛的商品——优秀国内球员,目前仍处于严重稀缺状态。如此一来俱乐部很难对球员做过多约束,职业球员的可取代性和淘汰率太低,指望通过竞争压力来迫使球员自觉训练,并不符合CBA的发展现状。

经常被用来与CBA做比较的NBA,在这方面具备着不可复制性。尽管NBA没有统一组织的体测,但他们拥有着广阔的北美甚至全球市场,篮球底蕴丰富人才储备雄厚,整个NCAA联盟乃至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篮球人才供其挑选。

历年NBA选秀前,新秀球员都会公布体测数据,不达标者很可能直接丧失入门的机会。NBA强烈的竞争意识由此而生,这样的环境远非CBA可比,更不能将体测制度有无直接生搬硬套。

实际上今年CBA体测改革缩小范围,已经令一些篮球人士颇有微辞。某报道CBA已多年的媒体人表示:“CBA体测非但不能抽签决定,而且应该更严格,就连之前的体测不过可参加补测的规定也应取消。只给予球员一次机会,未达标者即不能参赛。只有切实触动了球员们的真实利益,才能促使他们下苦功认真训练。”

该媒体人士还认为:“国内打上职业联赛的球员看似不少,但真正把篮球当成自己的事业的人却屈指可数。许多球员出道即巅峰,出现伤仲永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。一旦功成名就便开始了固步自封,不再努力训练了缺乏自律性。在外界诱惑之下逐渐平庸甚至沉沦。”

即使不去展望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前景,国内球员以体测标准而强化训练,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压力。根据CBA公司的计划,接下来几个赛季的CBA联赛赛程将逐步延长,这对于国产球员的体能储备将更具考验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,除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。本文所包含的任何评论、预测等观点仅供参考,不得理解为全球体育对相关比赛结果、开奖结果的承诺。

相关预测